在中俄蒙三国领导人第七次三边会晤的背景下,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(Gazprom)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(CNPC)于2025年9月2日在北京签署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源合作文件,标志着欧亚能源格局的重大转变。
这些协议包括一份新的战略合作备忘录、一份关于建设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天然气管道及过境蒙古的“东方联盟”管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,以及增加通过现有管道对华天然气供应量的商业协议。
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总裁阿列克谢·米勒在签署仪式后透露,通过“西伯利亚力量”管道的年供应量将从380亿立方米增至440亿立方米,而“远东线”项目的供应量将从100亿立方米增至120亿立方米。
这意味着仅通过现有管道,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年供应量就将增加80亿立方米,凸显了双方能源合作的深度与广度。
对中国来说,这一合作极大地增强了其能源安全。中国正在加速经济脱碳,但对天然气的需求预计在2050年前将持续增长。
获得稳定、大规模的陆上管道天然气供应,有助于减少对海上运输液化天然气(LNG)的依赖,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LNG,从而降低价格风险和地缘政治脆弱性。
米勒明确表示,由于东西伯利亚气田距离中俄边境更近,运输成本“显著降低”,因此对华供气价格将“客观上低于”以往对欧洲客户的售价。
这种价格优势使得管道气在与LNG的竞争中获得更强竞争力。此外,中俄能源贸易已有三分之一以上采用本币结算,新项目将继续推动50%卢布和50%人民币的支付方式,这有助于双边贸易去美元化,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。
总之,中俄之间这条新的能源大动脉不仅是一项庞大的基础设施工程,更是欧亚大陆经济与地缘政治深度整合的象征。
它反映了在日益动荡的全球格局中,国家间寻求可靠合作伙伴、保障自身经济安全的内在驱动。当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最终建成通气时,它输送的将不仅仅是能源,更是国家战略互信的体现和区域经济融合的纽带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